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9月24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现代化新重庆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发展成效。
\n重庆“十四五”知识产权规划明确的重点任务全面落地,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每万户市场主体有效注册商标量等多项指标提前完成,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取得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n新闻发布会现场。
\n全国率先推出“公证悬赏取证制度”
\n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大伟介绍,2023年,重庆修订出台的《重庆市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在全国地方立法中率先推出“公证悬赏取证制度”。
\n重庆还建立了“确认专利不侵权裁决”制度,如果企业被人质疑“侵犯专利”,可主动向相关部门申请裁决,提前厘清是否侵权,让纠纷解决“快一步”,这一制度创新被国家层面吸纳推广。
\n2025年,重庆出台我市知识产权领域首部综合性地方性法规《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条例》。
\n同时,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重大平台。获批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已累计为381家创新主体开展专利预审服务。
\n重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从16个月压缩至6个月以内。获批建成重庆知识产权法庭,如首例通信领域5G标准必要专利案件推动了当事人在全球多起诉讼一揽子和解,该案判决更为全球通信领域专利许可费争议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n重庆还加快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机制。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显示,我市社会满意度从2020年的80.94分提升至82.43分,位居西部第二。
\n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2.2%
\n知识产权运用的新生态正不断赋能产业发展。
\n何大伟介绍,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实施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9.8%提升到12.2%。“十四五”期间我市获中国专利奖69项,其中金奖2项、银奖6项。上述成果的取得,正是重庆一大批创新主体快速成长壮大的缩影。如深蓝汽车在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获得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助力其成为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阿维塔获得中国外观专利金奖,凭借“高颜值”助力国内国际市场迅速开拓。
\n“1+2+N”运营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即建成运行西部首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推进数智科技、生物医药等2个市级运营中心建设,N个区级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收储可运营专利5万余件。
\n知识产权供给方和知识产权需求方对接有了“门路”。积极推动“银企”对接让“知产”变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较“十三五”增长104.3%。
\n此外,重庆地理标志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总量达到371件,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成效持续显现。
\n石柱黄连、奉节脐橙等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乌江”“冷酸灵”等42件商标品牌入选国家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名单,“巫山脆李”入选“2025中国品牌500强”。
\n综合业务受理窗口主要业务“一窗通办”
\n国家知识产权局综合业务受理窗口实现主要业务“一窗通办”。在荣昌区、梁平区、黔江区、云阳县等6个区县设立商标业务受理窗口,商标注册服务从“唯一窗口办”转变为“区域就近办”。建成11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信息化机构、20个区县级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群众办理知识产权事务更加便捷。
\n截至目前,重庆已开展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等3项国家试点。
\n重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分别较“十三五”期间增长1.5倍和1倍,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n下一步,重庆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收官,高标准谋划“十五五”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更好发挥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贡献更多知识产权力量。
\n新闻多一点>>
\n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大伟:
\n重庆地理标志产业综合产值达1300亿元
\n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局长何大伟介绍,截至目前,重庆拥有地理标志产品70件,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的有301件,分布在全市34个区县,内容基本覆盖了重庆知名的农副产品。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涪陵榨菜、江津花椒、奉节脐橙、丰都牛肉、巫山脆李、城口老腊肉、永川秀芽等,长寿沙田柚等9件地理标志产品进入中国—欧盟国家“互换保护”清单,获得了在欧盟市场上的保护。
\n何大伟说,“十四五”期间,重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促进地理标志产业的发展:
\n首先,核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经营主体565家。在日常监管中重点整治地理标志侵权假冒、擅自使用和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不规范使用等问题。川渝两地联合开展地理标志保护的专项执法行动,建立川渝地理标志重点保护名录,严厉打击侵犯地理标志违法行为。
\n其次,高标准建设江津花椒、酉阳茶油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目前这2个示范区正在接受国家的验收。
\n其中,江津花椒推动花椒产业向医药、化工、文旅产业延伸,形成了18家龙头企业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148件商标和144件专利融合保护矩阵,助力江津花椒跑出“出海”加速度。2024年,江津花椒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量达248.6吨,出口额840万元;比如,出口日韩的干花椒单价就达到100元/公斤,出口欧洲有机产品单价超150元/公斤,出口花椒油的零售价是国内的3倍-5倍。
\n此外,“十四五”期间,重庆提供专项经费730万元,支持29个产品推进“地理标志+”发展模式,提升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比如支持“永川秀芽”通过“品牌推广+文旅融合”,举办斗茶大会、茶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打通地理标志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地理标志发展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据统计,2024年全市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市场主体年度总产值137.22亿元,同比增长26%,重庆地理标志产业综合产值达1300亿元。
\n何大伟表示,下一步,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将加快制定《重庆市地理标志条例》,探索建立地理标志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支持区县建设地理标志展示交易平台,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出口,全面提升我市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更好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n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范俊安:
\n一批高价值专利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n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范俊安介绍,中国专利奖的评选好比是专利界的“奥运会”,近年来,重庆获奖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可以说专利工作与产业发展是齐头并进的。这得益于重庆在“十四五”期间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时始终坚持了“三个转变”:
\n第一个转变是:从“广泛播种”转向“精耕细作”,让高价值专利布局更加精准。
\n在培育过程中,重庆聚焦并紧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这些重点产业,就是根据“33618”产业集群的需要,从产业“需求端”出发,倒逼创新“供给端”,最后再服务到产业“应用端”,这样形成一个闭环。
\n五年来,重庆有计划地立项支持了119个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累计支持项目资金4650万元,这些项目专利转化实施率达到97%以上,有效提升了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效能。
\n第二个转变是:从“单打独斗”转向“组团攻坚”,集聚创新要素破解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
\n重庆推动建设重点产业创新联合体,把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紧密联结起来,共同攻关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难题,让重庆在这些重点领域的专利“含金量”大幅提升。
\n第三个转变是:从“数量导向”转向“价值导向”,让专利更加贴近市场。重庆多部门推动创新主体建立以专利转化运用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指导督促企业、高校、医院和科研机构调整优化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相关考核规定中唯数量指标的做法。不能只是看专利的数量,还要看专利的质量,要看专利转化运用的成效,促进产出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价值专利。
\n通过以上三个转变,重庆成功推动了一批高价值专利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n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n一直以来,高校专利“墙内开花”,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获取技术的时候又“望梅止渴”。如何解决科技创新领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n范俊安介绍,对此,重庆进行了全覆盖盘点、摸清家底。聚焦高校对专利“不敢转、不会转”的堵点难点问题,重庆组织53家在渝高校对存量的专利开展全覆盖盘点,总共盘点了3.2万件,构建可转化专利资源库,有产业化前景的专利放到可转化资源库里,入库的数量总共是2.75万件。同时,对纳入可转化库的专利资源组织高校和企业进行双向评价,已经获得“双五星”专利500件,向重点企业进行精准推送,真正让“沉睡专利”被看见、被发现。
\n同时,重庆还进行了全链条运营、把要素激活。支持重庆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重庆科技要素交易中心等服务能力比较强的机构,为高校专利转化提供集中收储、价值评估、交易撮合、专利拍卖、转让许可等全周期服务,搭建高校供给端和中小企业需求端的“鹊桥”。组织开展西部地区、成渝地区以及湘粤渝等跨区域的专利转化对接活动,推动高校与企业进行跨区域的专利转化合作。我们还制定了《重庆市知识产权运营绩效补贴办法》,对促进转化运用成效突出的服务机构进行后补助,激发市场活力。
\n此外,重庆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市科技局、市经济信息委等7个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专利转化运用的若干措施》,鼓励高校将传统的“一对一”专利普通许可模式优化为“一对多”专利开放许可,降低专利转让许可制度性成本。制定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指引(1.0)》,通过工作指引,引导高校实施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推动高校从“为评而申”转向“为用而创”,促进高校专利成果产业化。
\n范俊安说,2024年,重庆高校院所转让许可数量居全国第四位,其中专利转让许可数量同比增长85%;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9.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推动高校院所专利成果加速向“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重点企业流动。
\n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何培育:
\n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知识产权高校联盟”
\n人才是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基础。
\n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何培育介绍,重庆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夯实人才培养阵地、创新人才激励政策等举措,发展壮大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取得显著成效。
\n重庆知识产权师(含专利工程师)达到765名,拥有专利代理师资格的人员超过1500名,其中执业专利代理师667名,分别较“十三五”末增长68%、54%和53.7%。
\n围绕完善人才培训机制,重庆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培训项目,举办各类培训班、研讨会、高级研修班等各类知识产权培训活动102场,针对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人才需求,开展定制化培训,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截至目前,已经累计培训知识产权人才26万余人次。
\n精心组织全国专利代理师资格考试重庆考点工作,开展考前培训,重庆参考率和参考通过率常年位居全国前列。聚焦专利信息检索、专利撰写、商标代理能力等知识产权服务核心实务技能,开展知识产权服务行业技能大赛。
\n同时,重庆市知识产权局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多方力量,打造多元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平台。推动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知识产权高校联盟”,构建知识产权教育国际交流协作共同体;西南政法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新增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开发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知识产权课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每年知识产权专业毕业生超过500人,为行业发展持续输送新鲜血液。
\n围绕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重庆积极推动政策突破,将获得专利奖项(或发明专利授权)的条件纳入《重庆市特殊人才职称评审办法》,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直接申报与业绩成果相对应的职称系列,目前已经有6名发明人被直接认定为重庆市高层次人才,并享受相应的支持和优惠政策,以此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n上游新闻记者 严薇 摄影记者 甘侠义
配资专业股票配资门户,财富牛配资,中国正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