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的同安,人们常说:若宴席中途不见那一碗笼着酱色布巾的肉,便觉少了几分厚重。世事流转,山海更迭,但有些东西却在岁月中凝成坚实的记忆。封肉,便是这样的存在。
掀开那层覆布的刹那,热雾翻滚,酱香扑鼻。方方正正的肉块静卧汤汁之中,宛如玉玺沉眠。不是寻常的红烧肉,也非庸常的家常菜,而是承载千年风烟、寄托游子乡愁的“封肉”。2019年,它被列入厦门非遗名录,算是为这道古老菜肴正了名。
追溯源头,须回到后梁开平四年。王审知受封“闽王”,得赐金印。同安官员有心,以猪腿切方,辅以板栗、虾米、香菇,外裹染黄纱布,蒸煮后宛如王印。因布裹而得“封”,因形似而寓“敕封”。此菜自此诞生,既是宴席的重头戏,更随着华侨漂泊,飘至台湾与南洋,成为异乡人梦里的一口“阮兜味”。
这道菜的灵魂,便在“封”字。既是形制之封,也是技艺之锁。肉要切得厚实,剞上刀痕,让酱汁能浸入;佐料必须周全,山海兼备。炸至金黄后,与辅料一并裹起,再置于土缸,底铺甘蔗防焦,添入糖与骨汤。柴火慢煨八小时,火候不急不缓。待揭开时,肉已酥烂,筷子轻点即分。肉皮颤如凝脂,瘦肉细若丝缕,板栗吸尽精华,虾米带来海韵。那滋味,浓而不腻,咸鲜回甘。
展开剩余59%封肉不仅是食物,更是礼俗。旧时宴席,若封肉出场,便知宴至中程。“见封肉,知宴半”,此语流传甚广。明代林希元,曾因贫困只能削木浸酱充饥,及第归乡时直言:“何以无封肉?”自此,封肉跻身大雅之堂,成为喜宴、婚嫁、祭祖等场合不可或缺之物。它象征升迁富贵,也寓意福泽绵延。
而这份古早味得以延续,靠的是匠人的执拗。非遗传承人吴招治,自幼学艺,守着柴火土缸的古法,把寻常味道熬成非遗精髓。她曾以三十斤巨制亮相闽王文化节,百人同尝;又在全国舞台摘得桂冠,令无数人惊叹“入口即化”。今日的封肉,既能在新媒体中飘香四方,也能作为研学载体,牵起厦门、金门、固始三地的宗亲记忆。
“布启香倾宴半开,玉方脂润琥珀裁。蔗柴煨尽千年事,一筷乡愁渡海来。”这诗句道尽其中三味。封肉,封住的不仅是酱汁与肉香,更是闽南人心底的乡愁与坚韧。愿这道古老的菜肴,继续在新世代的餐桌上散发热气,提醒人们:故乡未远,味道犹存。愿每位漂泊的人,都能在他乡尝到属于心灵的温暖。
发布于:山西省配资专业股票配资门户,财富牛配资,中国正规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